民风网
民风网
第一学堂

教子在幼 养正于蒙

文章来源:民风网 更新时间:2023-03-10794

教子在幼  养正于蒙

㈠ 周文王母亲的胎教

文/李丽霞

西周的开国君主周文王姬昌,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开明的君主,他体察民情、爱民如子、礼贤下士、尊老爱幼的美德,一直为后世称颂。

周文王之所以成为圣贤,与他从小接受的严格教育是分不开的。“天下之命,县(悬)于天子”,周文王能够成为一国之尊,与他母亲太任对他进行“胎教”教育是分不开的。

据传,太任怀孕后,就日思暮想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育成知书达理、行德积善、智力超常的人。于是她经常请人讲先人教子的故事,从这些故事中,她懂得了“教子当在幼”,“养正当于蒙”,“教子需早”的道理,并学到了一些关于“胎教”的知识。

人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坐胎至落地前为先天,出生之后为后天。教育孩子的关键在后天施教,单出生之前的“胎教”,也不可忽视。母亲怀孕后的言行举止、情绪变化、饮食起居、品质德操,对胎儿的发育成长都有直接的影响。古人也有“母慈胎儿善,母康胎儿健”的说法,因此,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其实从怀孕之时就开始了。

据刘向的《列女传》记载:太任自妊娠后,“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太任怀孕之后就跟丈夫分房别居,不瞧丑恶的东西,不听邪恶的声音,不说傲慢不逊的话语,专门住到视野开阔、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清净之所修养。一切行动均循礼而动,受礼节制。处事仁慈厚爱,举止稳重端庄,脚不偏立,身不歪坐,睡不侧卧,就连吃饭也是坐不正不吃,切不正不食,有怪味不餐。

太任认为,只有做母亲的品行端立,心地善良,胎儿才能发育正常,生下的孩子才能天资敏悟、仪表堂堂。在当时,人们认为孕妇要特别注意所接触的事物,因为“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成天接触真善美的东西,胎儿就有真善美的天性;成天接触假恶丑的东西,胎儿就有假恶丑的天性。

待至文王出生后,在孩提时代,太任又请德高望重的人负责教导他懂得孝、仁、礼、义,并且反复去做。为了让他每天看到的都是正事,听到的都是正言,走的都是正道,要将他周围的邪人赶走,使他的视野之内没有丑恶的行为。为了让他接触到的都是正人,又从各地挑选那些言行端方、懂得孝悌之道的人作为他的伙伴,每天与这些品行端正的人在一起。

周文王没有辜负母亲的良苦用心,对人慈善为本,处事宽大为怀,最终成长为一名兴国安邦、励精图治、万民称颂的君王。

几千年前,古人就懂得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德行,教孩子做一个慈悲仁厚的君子。母亲怀孕期间,严格遵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规则,搬到清静之处,接天壤地,让孩子接受自然的精华,从生命的最初就与外界和谐相处。

今天的父母,有了更多花样翻新的胎教手法。那么古代圣哲的母亲的胎教方法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呢?想让孩子懂得音乐的美好,父母就先打开心灵,去倾听接纳动人的旋律;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仁慈宽厚的好人,自己就先学会真心地爱别人。

这也正是“教子当在幼,养正当于蒙”,身教重于言教的最好诠释吧!

㈡ 孟母的“三迁之教”

文/连子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音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夏历每月初一)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西汉·刘向《烈女传·卷一·母仪》载: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是说孟子的母亲觉得儿子自小颇具资质禀赋。小的时候他们母子一开始住在墓地旁,孟子就和邻居小孩学大人玩跪拜哭嚎的游戏。孟母皱起眉头,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居住。到了市集,孟子又跟人学起了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母觉得这也不适合孩子成长。又带着孩子搬到了学校附近。此地平日诵读有声,每月夏历初一的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孟子就跟着学诵读和礼节。孟母觉得这回选对地方了,很满意。

子博先生认为有圣母然后有圣人。孟子正是因为有母亲为他的成长主动承担,在他的成长过程不惮其烦地为之选择适合他更好生长的环境,才最终成就了一代孟圣人!今天也有很多家庭效仿“孟母三迁”,不过子博先生点出孟母三迁的核心是“逐义而居”!提醒今人学习千万要学精髓,如果只是“逐利而居”那可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

后世人赞孟母:“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

身为单身母亲的孔母和孟母,在苦境之中都优先想到了孩子以后的发展,为孩子的成长计做出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不管是颜徵在毅然的放弃,还是孟仉氏的三迁之教,都需要一份属于母亲的伟大智慧和母性恒定的勇气。

子博先生谈到单身母亲的话题最喜欢以孔子的母亲颜徵在为例,这是史书上最牛的一个单身母亲了,其次是孟母。

孔子的父母是典型的老夫少妻配。父亲叔梁纥比母亲颜徵在大49岁。据说今天西方的学者得出了一个结论说父母年龄差距大孩子也特别聪明,这么说孔子可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孔子出生时父亲已经60多岁,而他母亲才17岁。子博先生强调孔父66岁生子证明古人重视养生。今天的人不重视健康,经常把自己搞到亚健康的状态,60岁生子几乎就不可能了。此说貌似八卦,其实包含了古人重视身心合一,而今人往往身心分离还以为理所当然,太不注重养生,爱惜自己的身体本钱!

孔子的母亲据说是在两个姐姐都不同意嫁的情况下自愿嫁给了孔父。颜徵在出身世家,《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21年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叔梁纥在孔子3岁时去世,颜徵在20岁便成了寡妇,她一生都没有将埋葬丈夫的地方告诉孔子。叔梁纥原有一妻一妾及10个儿女,他在世的时候,颜徵在母子还能够受到保护和照顾。叔梁纥去世后,大老婆大权在握,小妾施氏被虐待至死,其子孟皮因患小儿麻痹备受歧视。

颜徵在在这个时候果敢地放弃了在这个家族锦衣玉食可是没有尊严的生活,从这个显赫家族的利益圈子里抽身出来。她毅然带着孔子和孟皮离开了孔家,并且也没有去依赖娘家。孤儿寡母从陬邑来到了鲁国国都曲阜,开始艰难的独立谋生,过着贫贱清苦的生活。搬到曲阜,这显然是颜徵在最伟大的功绩——在这里,子博先生强调,孔子当时的玩具就是礼器!在这里浸淫礼乐文化的孔子奠定了六艺冠绝的坚实基础;也迈出了他成为万世之师的第一步。

这时的鲁国国都曲阜,不仅是鲁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是整个东周除了京师洛邑之外另一个文化重镇,保存有大量的典籍资料,素有“礼乐之邦”之称。这样一种发达的礼乐文化环境和浓郁的好学氛围,对孔子的成长无疑远远好过那个复杂、落后、冷漠的大家族,颜徵在堪称史上最有远见的母亲。到曲阜后,颜徵在靠给大户人家洗衣服来维持生计。她的勤俭自立,给了孔子好的榜样。鲁昭公8年(前534年)孔子18岁那年,母颜氏徵在卒,殡于五父之衢。此后,孔子开始独行天涯路。

 编辑/萧文

上一篇:《袁氏世范》校注说明 下一篇:康熙皇帝遗诏 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11-2015.Kinetika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7001860号-1 特别声明:网站信息仅归民风网所有,未经过同意不得转载或下载图片。 沈阳网站建设 龙兴科技

辽公网安备 2103230221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