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网
民风网
家学工作室

何以为尊之修心

文章来源:民风网 更新时间:2024-04-15122

何以为尊之修心

修心,净化心灵,修养心性。主要是完善和提升思想境界(道德水平)、人格品质和智慧水平。

有句谚语叫做“致富先治愚,治愚办教育”。这是句谚语,揭示人的世界观之人类观,也可以称之为人类发展观。这句谚语的核心,是强调修心,因为心是人的精神世界,是人的本体,代表着人的思想道德、人格品质和智慧水平。

这句谚语的字面意思是要想致富,首先要改变愚昧无知的现状;要消除愚昧,消除蒙昧无知的状态,实现觉醒开化,进而开明。

这句话的内涵是什么?“致富”,致,即使达到;富,即充裕、充足、发达等。致富有三层内涵:一是物质上的充裕,二是精神上的富有,三是智慧上的发达。精神是本体,形而上,思想意识,灵魂,决定方向目标;智慧是形而下,方法、工具、执行力,支撑行为,决定处世做事质量;物资充裕是客体,是精神智慧支持下的行动结果。这个结果能够满足生存和发展需求。三者合一就是安己安人安业根本性保障,相辅想成,缺一不可。但思想境界是根本

由此,“治愚”,重点解决精神富有和智慧发达的问题。“精神富有”能选择做正确的事,“智慧发达”能实现正确做事。如果一个人对世界不了解、对万事万物发展规律不了解、对人类本身应当是什么样子的不知道,那就是愚昧。愚昧之人,是保证不了做正确的事,也保证不了正确做事。

“办教育”,是“治愚”的根本措施。按照《大学》的“三纲八目”的目标与达成的方法步骤,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实现修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践行。在践行的过程中,一方面“修心”成果的运用,另一方面行为与指导其行为的思想意识互相确认、相互校验、相互修正,达到知行合一、身心兼修,实现道德人格的完善,成为大人。这就是现代办教育的根本目标。

办教育,从国家层面是举办学校,从社会层面注重文化及技能方面的职业教育,从家庭层面就是注重家庭成员做人、做事、处世规则教育,即文化修养的提高。三个体系同时发力,整个国民素质就会提高,民族精神就会觉醒开化而提升(不断提升心智),进而实现人类自身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完成人之使命。

看一则小故事,《给每一株野草开花的时间》

一位隐士住在山中,他很勤劳,每年春天,台阶上的野草刚探出头便被他清理掉了。

一天 隐士决定出远门,叫了一位朋友帮他看守庭院。与他相反,这位朋友很懒,从不修剪台阶上的野草,任其自由疯长。

暮夏时,一株野草开花了,五瓣的小花氤氲(yīnyūn,湿热飘荡的云气,烟云弥漫的样子)着一阵阵的幽香,花形如林地里的那些兰花一样,不同的是花边呈蜡黄色。这位朋友怀疑是它也是兰花中的一种,便采撷了一些叶子和花朵去请教一位研究植物的专家。专家仔细地观察了一阵,兴奋地说:“这是兰花的一个稀有品种,许多人穷尽了一生都很难找到它,如果在城市的花市上,这种腊兰的单株价至少是一万元。”

“腊兰?!”这位朋友惊呆了。而当那位隐士知道这个结果时,惊呆了,他不无感慨地说:“其实那株腊兰每年春天都会破土而出,只不过它刚发芽就被我拔掉了。要是我能耐心地等待它开花,那么,几年前就能发现它的价值了。”

这是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也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但,它揭示了四个道理:

⑴常人以“我”为中心看待世界。即万事万物为我所用。我们对待万事万物,喜好保留那些对“我”有用的。有用的保留,没用的铲除,或不理睬。这是我们的认知和思维习惯,恰恰是这种习惯,把最宝贵的东西给放弃了。倘若这位隐士知道那是腊兰,他还能去铲除它吗?修心首先要客观了解万事万物,认识它的存在与发展的机理。

⑵认知决定思维。因为不认识腊兰,而不知道它的价值;因为不知道它的价值而除之。我们只所以要学知识,目的在认知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知道腊兰、知道腊兰的美、知道腊兰在人居环境中生存会给人带来高雅的享受等。你只有知道了这些知识,才能在头脑中形成基本思考(思维):基本考虑是腊兰的存在给人居环境和人的情感方面提供美感;稍深一层是“我”得尊重这个物种,不能随便铲除它;再深一层就是“我”得合理运用它,改善我的生活环境;更深一层考虑是我得培育好这个物种,满足更多人的需求,以此获取经济收益,形成产业持续发展。这就是心之意识形态。

⑶注重个性化差异的发现。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只所以称之为“万事万物”,就是我们能看到的、看不到的事物,相互之间都有着个性差异,而它对这个世界的价值就是在于这个“差异”上。倘若那个隐士发现了腊兰与其他兰花的“差异”,或者说再认真研究一翻,或许就不能轻易铲除了。这个是通过“格物”实现,知差异才能“致知”。

⑷自然之理透视出人类自身的基本遵循。因为不知腊兰之属性和存在价值,而除之。若是识人呢?是否存在不知性和不知其长处的问题呢?是否存在被抹杀的情况呢?尤其是在对子女的教育和人生规划中。要知道,人类是自然物种之一,人类种群中又分为亚洲人种、高加索人种、非洲人种、大洋洲人种四种。这是宏观上的世界观之人类观念之一。从微观上看,世界上有70多亿人,我国有14亿人。每个人都是“自己”,而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这就是人的“差异”,这种差异性直观相貌,本质于精神和智慧。相由心生,这也就是当一个熟悉的人去世以后,相貌完全改变,甚至都不认识的原因。再深层次一点儿,精神(境界)上可能有相同的,但智慧上各不相同,“术业有专攻”,即是透视人与人之间智慧差异的一个侧面。人的精神和智慧可以塑造,塑造在教育,在文化熏染,在传帮带,在于发挥而不抹杀其个性和长处,做最好的自己。这是每个人人类观形成中必须经历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修心的功力达到,知晓而尊道守德、善待万事万物,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才能正确地传承于子女,让其学有方向、行有目标、练有情境、业有动力。

综上所述,要成为孩子之尊,而被孩子所尊重,就要努力修心,完善道德人格品质和心智能力,把孩子引入更高的境界与智慧水平。《周易》中:“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强调的就是修好心境,不偏不倚地正心而对待万事万物,达到道德人格品质的完善,进而达到至善的状态。

家学研究.jpg

 文/萧文   编辑/小月

上一篇:何以为尊之道德 下一篇:何以为尊之修身 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11-2015.Kinetika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7001860号-1 特别声明:网站信息仅归民风网所有,未经过同意不得转载或下载图片。 沈阳网站建设 龙兴科技

辽公网安备 2103230221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