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网
民风网
文明史话

中国故事之乾隆与马嘎尔尼(二)

文章来源:民风网 更新时间:2024-03-16123

讲中国故事

乾隆与马嘎尔尼(二)

实际情况是,大臣们接待英国使团的原则与态度,都直接来自皇帝的谕旨。

关于觐见礼仪的争论发生后,马嘎尔尼提交了一份书面答复。他提议,让一位身份与自己相当的朝廷大臣,在自己的北京寓所中,向英王乔治三世的画像行三跪九叩的大礼。这样,他本人就可以在皇帝御座前,行同样的礼仪。

乾隆皇帝觉得,这简直是不可理喻。在他的心目中,马嘎尔尼本身只是贡使。即便是贡使所代表的小国国王相比天朝的大臣,地位也是更低的。就此可见,英使是一群无知的外国人,不值得特别优待

皇帝的气恼引发了群臣的焦虑。有人建议,在皇帝御座后挂一幅英王画像,或许是双方都可以下台阶的方式。那样的话,英使便是对着英王的画像下跪,就好像中国人对着皇帝的画像叩头一样。这既维护了英使的面子,又保全了天朝的权威。听起来有些荒唐,但乾隆打算,不计较了。

当乔人杰(时任天津道道员)把这个方案转告给马嘎尔尼时,却被拒绝了。因为马嘎尔尼从不向英王叩头,不要说九次,一次都不会。他甚至不会双膝跪地,除了上帝,对任何人他都不会这样做。

这个回答让大臣们困惑了,那英国人觐见国王时怎样行礼呢?马嘎尔尼回答说:单腿跪地,吻国王的手。

既然这是他对自己国王的最高礼仪,那觐见时就用这个礼仪可以吗?乾隆皇帝内心震怒,但他竟然同意了,只是要取消吻手这个奇怪的行为。

乾隆猜测,或许是地方官员过分热情的接待,才让英国人变得越来越傲慢,提出越来越多令人反感的要求,必须有人为此付出代价。第二天,徵瑞(zhēngruì)就接到了降职处分的决定。

总算有了突破,可是,这有意义吗?过去这些天,所有人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礼物和礼仪上,希望洽谈的通商要求却一点推进都没有。对于马嘎尔尼来说,这究竟是胜利还是失败?虽然貌似达成了共识,但误会并没有消除,反而越来越深。

公元1793年9月14日,庆祝乾隆皇帝83岁诞辰的盛典在热河举行。马嘎尔尼一行出发得很早,天刚破晓时,他们就到了觐见的地点,开始等待。

热河,就是今天的承德。自康熙皇帝在这片群山环绕的草场,选址建立木兰围场开始,这里逐渐发展成为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康熙和乾隆每年夏天来此,有时一待就是半年。不仅仅是为了避暑,也是为了处理军政的方便。

由于地理位置处在古北口外,热河成为扶绥蒙古王公和外藩来使集中觐见皇帝的地方,乾隆皇帝在这里举办过诸多重大的庆典。这是中国北方一年中最丰饶多彩的季节,天空高远明亮,四野葱郁安宁。这片土地上的人代代传承,他们熟悉春耕秋收的自然秩序,也熟悉礼制伦常构建的社会秩序。

这一天,他们将与一个大西洋上的岛国迎面相遇。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中,这样的一次与外邦的见面,几乎是微不足道的。不会有人意识到,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第一次面对面的相互打量。

人们会看见什么?朋友,还是对手?善意,还是危险?几个时辰后,皇帝来了,全体人员呼啦啦地跪下。身处蒙古王公、缅甸贡使等各国使臣之间的英国人也照样做了。

众人叩头时,英国人就低下头,众人抬起身子,英国人就抬起头。当大家又重新趴下时,英国人再次低头。大家站起来,他们也就站了起来。

多醒目的一群人,乾隆抬眼望去,这群人是多么无礼,其他人五体投地时,他们居然比周围的人高出许多。众多人不能理解,是因为他们并不清楚,他们心目中的那个小小的岛国,正处在无比自信的上升态势中。这种看似格格不入的姿态,既是文化差异的结果,是思想观念上的碰撞的外在表现,更是双方实力与势力自信的较量。

过去的30年,英国发生了一场巨变。一位织布工人用女儿珍妮的名字命名了自己发明的纺纱机,将生产效率提高了十数倍,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迈出了第一步。之后,一个叫瓦特的机械师发明了蒸汽机。这一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动力方式,成为整个英国高速转动的启动力量。英国势力急剧扩张,通过七年战争,已经布局了海外市场,成为日不落帝国,梦想成为全世界的霸主。

马嘎尔尼终于见到了大清的最高统治者,听闻已久的东方帝国的君主,场面比想象中的更加隆重。马嘎尔尼向乾隆呈递了英王问候信,并奉上数只精巧的西洋表。皇帝回赠了马嘎尔尼一柄雕刻精美的如意。接着,副使斯当东上前向皇帝致礼,乾隆也赠给斯当东一块与大使一样的玉石。

对于英国正在发生的那些变化,乾隆皇帝可能所知甚少。一个幅员辽阔、自给自足的大国,似乎完全可以不必理会一个遥远的岛国在做些什么。

同样的,看似迫切想要建立联系的英国人,对中国也并没有太多、太深的了解。如同马嘎尔尼始终不明白,为什么觐见之礼会成为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让他预想的贸易谈判连开口的机会都没有。他更无法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对和他们做生意这件事那么排斥,对他们引以为豪的技术和商品那么冷淡。

如此巨大的隔膜和深刻的误解,横亘在东西方两个国家之间。擦肩而过,几乎是没有悬念的。双方之间的交流必须通过翻译,显得很累。于是皇帝问,使团中有没有能直接讲中国话的人?

斯当东的儿子小斯当东,这个唯一能讲几句中国话的13岁的孩子站了出来。乾隆将他召了过去,并解下身上的一只黄色荷包,送给这位可爱的异邦小友。小斯当东的反应很快,他当即用中文感谢了皇帝。皇帝身上带过的任何一件物品,都被视为无价之宝,把自己随身的荷包赐予别人是一种特别的恩惠。

这些记录,都来自马嘎尔尼和斯当东父子的日记。但是,按照清朝官方礼制,一切细节都应该是预先安排好的。比如,按照礼仪规定,贡使不直接与皇帝说话,皇帝也不会直接回话,贡使与皇帝应该要保持一段距离。

马嘎尔尼所说,皇帝亲手接过礼物和信函,再转交给大臣,似乎也是不会发生的。大清朝廷怎么会接受这种未经事先磋商,直接在现场做出的变更?

细节几乎难以求证,不过,乾隆皇帝应该展示了相当的宽容。两年后,他即将禅位给儿子。这位“十全老人”对自己的一生是感到骄傲的,他愿意让皇恩泽被更多的人。

一个古老的帝国和一个新兴的强国,就这样完成了一次对视。

几个月的焦虑,很多个小时的等待,英国使团的使命在这样略显尴尬的见面后结束了。日后,即便在核心问题上,中英双方对此事的记载也并不一致。马嘎尔尼和副使斯当东坚持说,使团代表只是单膝跪地。甚至很多年后,还专门绘制了一幅小斯当东单膝跪地拜见乾隆皇帝的画,以作证明。但是,清帝国的有关史料记载,马嘎尔尼一行向皇帝恭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

这是一个在日后不断被放大的争执,因为很多人认为,这是此后一个重大历史转折的起点。但无论如何,马嘎尔尼曾经设想的,与乾隆皇帝单独见面,然后发挥个人魅力,侃侃而谈的游说并没有发生。

除了遵照礼仪,呈递了英王乔治三世的信函,他几乎什么事都没有办成。马嘎尔尼失败了,但同时,清帝国似乎也没有胜利。未来会证明,这是一次没有胜利者的较量。

马嘎尔尼事后总结说:“如果中国禁止英国人贸易,那么只需几艘三桅战舰,就能摧毁其海洋舰队。只是一旦发动战争,就等于终止贸易,英国也将受到最大的损失,因为中国是棉花和鸦片的销售市场。”

八天后,乔人杰受命安排使团迅速离京。让使团乘船直达浙江、并登船返回英国的命令来自乾隆皇帝。乾隆不仅仅是对这支使团,更是对整个英国,都开始产生了深刻质疑。

他现在已经弄清楚了,英国是西洋诸国中最强大的国家,或者说是最野蛮的力量。他们在海上抢劫其他国家的船只,无法无天,令人恐惧。乾隆明确说,即使这次使团亲眼见证了大清王朝的强大,但还是有可能在澳门等地挑起事端。为此,他不断重申自己的命令,要在英国人返程途中,向他们展示大清的军事力量。

中国之行,确实让马嘎尔尼一行有了一次近距离审视中国的机会。他们用自己的视角,看到了盛世下的另一面。

乾隆后期,生产力跟不上人口暴增,人均粮食产量下降,普通百姓生活极为贫困。他们进而认为,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一百五十年期间没有沉没。它不会立刻沉没,它将像一个残骸那样四处漂流,然后在海岸上撞得粉碎。

对于英国人展示出的过分自信和傲慢,乾隆皇帝用自己的方式给予了回复。虽然,这段话在日后成为他被批评的证据。可白话为: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从不看重奇巧制品。念在你们大老远诚心献礼,所以我安排人收下了。但你们的使者也看到了,我们万国来朝,贡献的各种珍贵之物无所不有,并不稀罕你们国家的制品。

在这次兴师动众但是毫无成效的外交行动里,还有一小段插曲值得一提。乾隆皇帝有一位比自己小47岁的妃嫔,伊尔根觉罗氏。她出身满族名门,是乾隆年间最后一位入宫的妃嫔。据说她容颜俏丽,同时又性格温婉,因此很快得到了皇帝的盛宠,册封为“循嫔”。

在乾隆皇帝接见马嘎尔尼的那天,因为好奇,循嫔徐萍提出要求,接见一下据说中文流利又很可爱的小斯当东。乾隆皇帝竟然批准了。小斯当东还意识不到,这是一项极其特殊的待遇。但他的父亲知道这非同一般,他专门花笔墨记下了这件事。“皇帝根据内眷要求,让太监把年轻的小斯当东领到她的帐篷,在那里接见了他。”小斯当东因此成为唯一一位被中国皇帝的女眷接待的英国人,这件事让回国后的小斯当东有了“中国通”的形象,成为明星。

47年后的1840年,因为清朝的钦差大臣林则徐下令销毁了英国运送到广州的一批鸦片,英国下议院举办了一场辩论,主题是:要不要派出远征军,对中国发动战争。在这场激烈的辩论中,59岁的小斯当东站了起来。他说:如果我们在中国不受人尊敬,之后,我们就会失去印度的尊重,再之后,全世界都不会尊重我们。所以,对中国的武力征服是必须的。他的发言,对那些没去过中国的议员产生了影响。就在这一年,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自此,中国历史进入了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内忧外患中,两千年的帝制风雨飘零。

(原文为纪录片《中国》解说词,略加整理)

编辑/萧文

上一篇:中国故事之张謇(一) 下一篇:中国故事之乾隆与马嘎尔尼(一) 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11-2015.Kinetika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7001860号-1 特别声明:网站信息仅归民风网所有,未经过同意不得转载或下载图片。 沈阳网站建设 龙兴科技

辽公网安备 2103230221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