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网
民风网
文明史话

中国故事之康熙大帝(二)

文章来源:民风网 更新时间:2024-03-16155

讲中国故事

康熙大帝(二)

面对朝堂,玄烨依旧表现得异常笃定。他削藩的决心没有丝毫动摇,他也没有给自己留任何退路,因为他从来都没有退路。玄烨相信自己在做一件对的事,并且用了对的方法。战事危急,他依然坚持“经筵日讲”,带领群臣学习儒家经典。他要稳定人心,让汉臣们更坚定地站在他的一边。

翰林院编修李光地便是其中之一。他回福建老家省亲时,突遇靖南王耿精忠谋反。耿精忠多次派人相邀,都遭他断然拒绝。为避祸,李光地带着双亲躲进了山谷,但他心里仍牵挂着朝廷的安危。得知自己的同年进士陈梦雷被耿精忠强行留在府中,李光地便和他秘密联手,搜集军事情报,派人送往京城。

三位藩王在起兵叛乱后,都曾以“恢复明朝”之名招揽士大夫阶层,但效果并不明显。反倒是玄烨,收获了更多支持者。他设立南书房,作为备皇帝顾问儒学和文学的内廷机构,清一色的汉人当值。他还开创了“博学鸿儒科”,那些心向明室、拒绝为清朝服务的读书人,也可被举荐征召。通过廷试后,很多人进了翰林院,并参与纂修《明史》。

没有什么比这更能表达他的意图了。玄烨要展示的,不仅是胸襟气度,修明史意味着他代表的是承继历史正统的国家,而不是某一个民族的政权。国家权力不能分裂,因此再难,他也要坚决撤藩。这是玄烨第一次指挥军事战争,在缴抚并举的攻势下,耿精忠、尚之信降清,吴三桂病死,其孙吴世璠继位。

公元1681年9月,清军攻占云南,吴世璠自尽,历时8年的平叛宣告结束。

玄烨赢了。这一年,他28岁,是一个久经历练的、成熟的皇帝了。他当然不会只满足于合格、称职,他熟悉历史,更懂得政治,深知历朝历代皇权的稳定,都有赖于一个至关重要的制度基础,那就是国家的大一统。

台湾,在明朝末年被荷兰人占据。顺治十八年,南明将领郑成功收复并占据了台湾。郑成功去世后,他的继任者盘踞台湾集聚势力,形成一股不稳定的因素。多次招抚无效后,玄烨决定,付诸武力。有大臣谏言反对,说“海洋险远,风涛莫测,长驱致胜,计难万全”,但玄烨的坚决一如既往。

就在平定三藩这一年,已升任内阁学士的李光地,向皇帝推荐了一个人。他叫施琅,曾是郑成功的手下,富有谋略,善于海战,并与郑氏家族有杀父之仇。玄烨已有了决断。

公元1683年,施琅正式率兵进攻台湾,郑成功之孙郑克塽投降。闻听收复台湾的喜讯时,而立之年的皇帝写下了一句诗:“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心念苍生,九州一统,天下已是他的天下,百姓就是他的子民。玄烨向往成为儒家理想中尧舜那样的圣君,而不仅仅是做一个好皇帝。

他开始把精力转向具体而微的民生。下令开放海禁,并在闽、粤、江、浙四地设立海关,主管对外贸易及征收关税等事务。通过赈灾,以及大规模的蠲(juān)免钱粮,与民休息。他甚至亲自在紫禁城外丰泽园种植了一块试验田,并花费数年,对偶然发现的一株水稻不断进行改良,最终培育出高产的“御稻米”,在京郊等地推广。

苦心经营大清朝23年后,皇帝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前往泰山封禅了,就像所有开创了太平盛世的帝王那样。

公元1684年,31岁的玄烨登临泰山。之后,他专程去了一趟孔子的故乡曲阜,并在祭拜时,将拟定的“二跪九叩”礼改为“三跪九叩”礼。

这是古代帝王祭孔的最高规格。玄烨以此向天下重申,“阐扬文教,振起儒风”,是他治理大清王朝的根本理念。这一年,他还亲自去南京,拜谒明太祖孝陵,一样行的是“三跪九叩”之礼。从来没有新朝皇帝对前朝行过这样的大礼。他要告诉南方的士大夫,自己的诚意从来没有变过。从前是,现在是,以后还是。玄烨做了很多此前的帝王从未做过的事。在他心里,超越他们才是属于他的成功。此刻,他已经超越了。

经过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宣讲、制典,他从一个儒学的学生成了儒者的老师。他既是君,又是师,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呈现了“君师合一”的帝王形象

同样是在这十几年里,玄烨还掌握了另一种前人不曾掌握的力量。他以南怀仁等传教士为师,学习了天文、地理、数学、测量、光学、医学、音律等知识

在传教士的帮助下,他撰写了《御制三角形推算法》和《积求勾股法》,并创造了“根”“元”“次”等数学术语。他不仅注重理论研究,还积极用于实践,经常让人将一些天文仪器搬进御花园,用来观测天象。皇帝对探索万物生成与变化之道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似乎有着无穷无尽的旺盛精力,但这并非只出于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单纯热爱或是好奇

知识是一种权力,玄烨比任何人都懂得运用这种权力。历来儒家一些知识分子惯于运用意识形态对皇权进行隐性的制约,而玄烨不仅获得了儒学的话语权,还通晓了儒生们完全不了解的西学知识,他成了整个帝国学术和思想的最高权威

用儒学约束那些不通礼数的满臣,用西学来遏制那些自视甚高的汉臣,他感觉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近了。

玄烨对科学的态度,甚至引起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关注。他从回国传教士口中得知了中国皇帝的爱好,便派出了更多的传教士。但这些人来到中国后,却逐渐遭到了冷遇

新来的传教士严禁信徒崇拜除天主之外的神灵,这与注重祭祀祖先、强调孝道的儒家文化产生了无法调和的矛盾。

在玄烨看来,这无疑是在动摇他全力维护的政治和文化根基。他最终下令,“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之可也,免得多事”。与此同时,传教士们也发现,这位中国皇帝对待西方科学,更多是把它当作“断人是非”的工具。他虽然涉猎广泛,但对很多东西都是浅尝辄止,并严格控制着知识的传播范围

皇帝游刃有余地运用着各种权力,他的目标从来都是清晰的、明确的、坦白的。如他自己所称,“朕惟天生圣贤,作君作师,万世道统之传,即万世治统所系也”。玄烨要做的,是“道统”和“治统”集于一身的圣君。人生的前30年里,他已积蓄了足够的能量。接下来的30年,他依然马不停蹄。

公元1689年,玄烨以一份《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分了中俄东段边界,制止了沙俄对中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外国签订的边界条约,并首次使用“中国”作为正式国名。一年后,玄烨率兵出征噶尔丹,他要亲自解除西北边疆的大患。

元朝灭亡后,成吉思汗的后裔退守大漠,分裂成多个部落。噶尔丹成为漠西准噶尔部首领后,侵扰他部,反叛清朝,建立起汗国,控制了南疆,并继续向东扩张。

这是玄烨绝对不能接受的挑衅。1690年到1696年间,他连续三次御驾亲征,给噶尔丹以致命打击,并最终在1720年,将准噶尔残部彻底赶往中亚地区。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的王朝迎来了它的全盛期。那时的大清帝国,东起大海,西到帕米尔高原,南至曾母暗沙,北到库叶岛,总面积近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

玄烨有理由相信,他治下的大清帝国正在经历一次复兴。社会经济从萧条阴影中走了出来,生产水平超过以往。他亲自主持、编纂了六十多种文化典籍,其中的《康熙字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字典,共收录汉字47035个,对文化传承和知识普及影响至深。他还组织庞大的人力,耗费十年时间,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实地测绘地图《皇舆全览图》,推动了历来不被主流重视的科技领域的发展。很多迹象显示,此时的中国正在进入自汉唐之后的又一个黄金时代,成为“康乾盛世”的先声。

玄烨完成了一个帝王全部的文治武功,他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又都无比坚定。后世有人评价他为千古一帝。和前人相比,他确实已经走得很远。

每一个胜利或疲惫的时刻,他或许都会想起,那个8岁登基时不知所措的孩童,那个14岁亲政时不安而勇敢的少年。最终,那个少年有没有成为自己理想中的圣君?

公元1722年冬,玄烨再次病倒。这一年他69岁,已经做了61年皇帝。他的前半生单枪匹马、一腔孤勇地走到了最高处,他的后半生一直在品尝最高处的豪迈与孤寂。面对人生的终点,他认同朱子之言,生死是“天地循环之理,如昼如夜”。他坦然做好了准备,5年前,玄烨就已经把自己最想说的话记录下来。

他说:“此谕已备十年,若有遗诏,无非此言。”

(从来帝王之治天下,未尝不以敬天法祖为首务……)

在这份《临终谕旨》中(点击查阅),玄烨像一个普通的老人那样,回忆起自己健壮的、勤奋的少年时代,辛劳的、勤俭的帝王生涯。回顾一生所为,他只提到了两件事,“平定三藩,扫清漠北”。在他心中,除了国家的统一,其余事都不足为重。

岁月倏忽,他感知到生命的衰竭,但他对生死永毫不避讳,对身后只有一个要求,“惟是天下大权当统于一”。

(平定三藩,扫清漠北,皆出一心运筹……)

在晚年,他考虑最多的是国家的未来,也唯恐自己失去智慧和判断。他要避免历史上那些英明神武的帝王,因为没能及早识人而犯下的过错。正是因为他的安排,大清帝国获得了此后一百年的安稳。而他最引以为傲的,是自己兢兢业业,勤勉了一生。

他感叹道:为人臣者,可以选择出仕或者退休,待得年老归田,含饴弄孙,可以悠然自得。但当了皇帝,就没有选择,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

这位立志成为圣君,并为此雄心万丈、殚精竭虑的帝王,在人生最后的自白中,对自己最大的褒奖,只是“每事必加详慎”而已。

公元1722年11月13日,玄烨驾崩,被追谥shì)为“合天弘运 文武睿哲 恭俭宽裕 孝敬诚信 功德大成仁皇帝”,庙号“圣祖”。

这样的谥号和庙号,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几个皇帝能与之媲美。而后世记住的,是他的另一个名号——康熙大帝。

(原文为纪录片《中国》解说词,略加整理)

编辑/萧文

 

上一篇:中国故事之乾隆与马嘎尔尼(一) 下一篇:中国故事之康熙大帝(一) 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11-2015.Kinetika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7001860号-1 特别声明:网站信息仅归民风网所有,未经过同意不得转载或下载图片。 沈阳网站建设 龙兴科技

辽公网安备 2103230221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