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网
民风网
文明史话

中国故事之拓跋宏(一)

文章来源:民风网 更新时间:2024-03-17128

讲中国故事

拓跋宏(一)

这是拓跋宏对母亲的最后一段记忆,也可能只是他的幻想。他完全记不起母亲的样子,只知道人们称她为李夫人。

拓跋宏在这里出生、学步,留下了初来这个世界时的哭声与笑声。直到有一天,一个消息传来:他被立为北魏王朝的太子。这是公元469年,拓跋宏三岁。与其说是母亲离开了拓跋宏,不如说是拓跋宏送走了母亲。为了避免外戚干政,北魏皇室立下了“子贵母死”的制度,一旦有儿子被选定为皇位继承人,生母就会被赐死。

李夫人离世前,大约只牵挂着一件事:刚刚学会走路的儿子,能一直平稳地走下去吗?

鲜卑,中国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曾居住在大兴安岭嘎仙洞一带。他们最早被匈奴人奴役,后来匈奴被汉朝击败,鲜卑趁势崛起。东汉以来,鲜卑分裂为多个部落,其中的一支拓跋部逐渐强盛,于公元386年复立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这时的中国北方,同时还生活着匈奴、羯jié)、氐dī)、羌qiāng)等民族。相对于中原汉人,他们被惯称为“胡人”。

这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替最为频繁的一段时间。以公元304年,匈奴人叛出西晋、建立汉赵为开端,之后西晋被匈奴所灭,中原政治中心南迁,中国陷入了一百多年的混乱。各族各地纷纷立国、灭国、再立,其中实力较强的先后有十六国。

公元426年至439年,北魏在第三任皇帝拓跋焘带领下,用13年时间,陆续吞并同一时期的夏、北燕、北凉等国,最终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时代。因与南朝隔江而治,史称北朝。

“兵利马疾,过于匈奴”,这是史书上对鲜卑人的评价。他们自命神州正统,一直有南下之意。鲜卑语里,“拓拔”的意思,就是“黄帝的后代”。定国号魏,是因为魏曾是“神州之上国”。他们想以此表达心胸和志向,自北魏开国皇帝将都城从草原地带的盛乐迁到与农耕文明接壤的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开始,他们就做好了南下的准备。但是,从北方草原南下,以主人的身份去开辟和领导一个新世界,还能像打仗那样顺利吗?

以前,鲜卑与中原汉人更多是刀枪上的碰撞,现在他们面对的是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的碰撞。数百年来,他们习惯了游牧、围猎,漂泊不羁,而中原地区的汉人世代农耕,过着定居生活,礼仪制度都更加完备。

随着占领的土地不断延伸,统治的人口越来越多,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北魏统治者意识到,他们面临着历代北方游牧民族政权都遇到过的一对矛盾。

一方面,为了扎根汉人地区,不得不选择汉化;一方面,又想要保持本民族不被同化,他们该如何选择呢?

拓跋宏出生时,北魏统一北方已近三十年,这时北魏的实际掌权者是冯太后。冯太后出身汉族,爷爷是十六国时期北燕的皇帝。她十六岁被册封为皇后,拓跋宏的父亲献文帝即位后,二十五岁的冯氏成为皇太后。随后,进入北魏政权的核心圈。

如今,她成了太子拓跋宏的抚养人。冯太后非常喜欢拓跋宏,甚至对他有些溺爱。在太子身上,她似乎看到了更远大的希望。

献文帝自从亲理政事,就与冯太后之间逐渐产生了无法调和的矛盾。公元471年,年轻的献文帝禅位于五岁的太子拓跋宏。五年后,献文帝骤然离世,冯氏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再次临朝听政。

冯太后视拓跋宏为己出,倾注全力去培养他。在她的安排下,拓跋宏从小就学习儒家经典,稚嫩的心中埋下了一颗汉文化的种子。此时的北魏国势正旺,对北方的统治已十分稳定,但冯太后认为,要长治久安,唯一正确的一条路,那就是汉化。不仅仅是因为汉文化本身的博大精深,更在于它代表了国家正统。在汉人老师的严格教育下,拓跋宏深受熏陶,史书记载他“《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看着拓跋宏一天天朝着预定的方向成长,冯太后心生宽慰。她把全部心血与希望都投注在拓跋宏身上,在国力鼎盛的时期,她未雨绸缪。她期待的,不仅仅是这个孩子的成功,还有一个国家的未来。

鲜卑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这曾是他们凝聚部族的重要方式。但当他们发展成为统治整个中国北方的庞大帝国时,这种凝聚力反而成了走向开阔世界的阻力。当政者试图通过推行汉制、任命汉人官员来稳固江山,但鲜卑贵族却无法容忍权力被分割。所以,尽管北魏很早就有过相关举措,但进展缓慢,甚至还发生过汉人重臣被降罪诛灭全族的惨剧。

拓跋弘自幼目睹这种激烈的冲突,他不想再像其他民族那样,在被动的、自我矛盾的汉化中,消耗掉族群的生命力。他要主动地、积极地迎接和发起变革,让鲜卑人获得更阔达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公元483年,十七岁的拓跋宏颁发了一道特别诏令,禁止同姓结婚。同姓婚姻是鲜卑沿袭多年的习惯,但这不合中原礼法。拓跋宏决定,用设立制度的方式,强制终结这一习俗。

这是年轻的拓跋宏向根深蒂固的鲜卑传统发起的一次试探性的挑战。他的态度很坚定,他的信念来自于对汉文化的认识和对鲜卑人长远利益的关注。

一年后,在冯太后主导下,拓跋宏效仿中原政权,要给官员们定期发放俸禄,这遭到鲜卑贵族们的强烈抵触。此前,北魏官员没有薪水,收入主要靠赏赐、掠夺和贪污受贿。俸禄制规定,“赃满一疋者死”,目的就是为了约束鲜卑贵族的贪赃掠夺。

为了汉化政策的有效推行,冯太后特意选拔了一批汉人官员辅佐皇帝,李冲便是其中之一。李冲为人机警,时常跟随拓跋宏一起去各处考察。

这时的北魏面临一个巨大难题:游牧方式无法满足国家对财富的需要。增加收入的现成榜样,就是农耕社会的赋税制度,但北魏却难以实施收效。

长年战乱,加上放牧习惯,使得大片土地荒芜,或是变为牧场。平民手中的土地稀少,无力承担沉重的税赋,拥有大量土地的贵族却享有免税的特权。如何才能使国库充盈起来呢?

公元485年,北魏开始推行“均田令”和“三长制”,农民重新分到土地,不论官民,平摊税赋,并设立邻长、里长、党长进行有效管理。

这些政令再次遭到鲜卑贵族的激烈反对,但冯太后和她一手带大的皇帝拓跋宏都义无反顾,他们要让北魏壮大为真正的“神州上国”。

拓跋宏已经长到十九岁了,他看起来有点少年老成。这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新政,就像冯太后送给他的成年礼,他也即将踏上属于自己的路。

拓跋宏经常会梦见北方草原上的西拉木伦河,那是他们的祖先之河,是孕育了北方多个民族的摇篮。从那个源头出发,一代代鲜卑人走向更远的世界。无论他们走多远,似乎都能听见,远方河水的流响。

草原上还有很多发源于此的大河,它们各自流淌,没有汇入黄河,更没有汇入长江。就像是独立于中原文化体系之外的鲜卑文化,自成一格。但现在,拓跋宏有意改变它们的流向,想让它们汇入中原的大江大河。因为他心中盛放的,是整个中国。

眼前的改革还只是制度效仿,依赖行政命令的强推,缺乏思想认知和文化自觉,反而容易激起反抗,这让他时常感到步履维艰。好在,冯太后一直就在身边。具有丰富政治经验的冯太后,游刃有余地维护着与鲜卑守旧派的平衡,一点一点推动着各项汉化措施的进程。

然而,正当拓跋宏踌躇满志时,他的支柱却轰然倒塌了。公元490年,秋分将至,掌控北魏政权二十余年之久的冯太后去世。

这一年,拓跋宏二十四岁。因为哀痛,他一连五天都不吃不喝。冯太后是他最亲近的人,是他成长路上的指引者和守护者,更是北魏改革的灯塔。没有了冯太后,接下来,拓跋宏将独力去开拓南下之路。这是冯太后的遗愿,更是他从小的理想。

葬礼之后,拓跋宏表示要在陵墓旁结庐独居,守孝三年。这完全不符合鲜卑传统,就连饱读儒家典籍的汉族大臣也认为天子无此先例。

拓跋宏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但依然保留了三年服丧的基本礼仪,同时停止一切庆祝活动和车马仪仗,禁绝酒色,朝夕食粥,直至第二年春,才开始处理政务。

这不仅是为了表达哀思,更是在昭告天下:这个鲜卑人创立的王朝,将以中原的礼教,作为立国之本。

公元493年,冯太后去世后的第三年,拓跋宏启动了他亲政之后最为大胆的一项计划。这天,他在首都平城的明堂,召集群臣,举行斋戒,用占卜的方式决定是否要出师征伐南朝。占卜结果出来了:革卦。

拓跋宏一听,立刻引述革卦的彖辞说: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这卦象真是再吉利不过了。满朝官员默不作声,唯有皇族任城王拓跋澄站出来反对,说这次出兵,征伐的是尚未归服的小邦,可得到的却是商汤王、周武王革命的卦象,恐怕不能算是大吉。

拓跋弘厉声喝止拓跋澄说:这是我的社稷,任城王是想阻止我发兵吗?拓跋澄回答道:身为社稷之臣,怎么能明知危险而不说话?过了好久,拓跋宏才缓和过来,说道:我们不过是表明了各自的看法而已,这也没有什么关系。于是,这场隆重的仪式草草结束。

任城王拓跋澄在鲜卑贵族中有很大的影响力,拓跋宏也一直视他为心腹。就在占卜结束后的当晚,拓跋宏把拓跋澄叫进宫里,进行了一次秘密谈话。

拓跋宏告诉他,解析卦象时之所以大怒,是担心人人竞相发言,破坏自己的大事。接着,拓跋宏把深思熟虑的全部计划和盘托出。听到皇帝南下征伐的真实意图后,拓跋澄表示,将极力支持并保守秘密。施行大计之前,拓跋宏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立长子拓跋恂为太子。

他知道,这次出行的时间不会短,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无论如何,他都需要一个稳妥的后方。拓跋宏对太子寄予厚望,就像很多年前冯太后培养他一样,拓跋宏也引导儿子自幼学习汉文化。他即将开创大业,他期待着太子有朝一日将继承这一切。

三年服丧期满,拓跋宏断然宣布,太子拓跋恂留守平城,自己亲率百万大军和文武群臣,从平城出发,南征萧齐政权,而且不容劝谏。

平城,作为北魏都城,已有近百年。它靠近中原腹地,又紧邻漠北草原,是鲜卑贵族心中的理想之地。但放在更大的视野来看,平城依然偏僻闭塞。

公元493年秋,拓跋宏大军就从这里出发了。这是北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出征,或许也是最艰难的一次。队伍出发后,遇上连绵阴雨,习惯了干爽气候的兵将和大臣们叫苦不迭,却又碍于严格的军令,不敢怠慢。唯有拓跋弘一路精神抖擞,毅然前行。经过一个多月的行军,他们到达魏晋旧都——洛阳。雨越下越大,按照拓跋弘此前的作风,队伍应该继续冒雨行进,他却难得舒了一口气,破例让众人进城休息。

只有他自己知道,这场声势浩大的行军,其实另有目的。拓跋宏欺骗了几乎所有人,他在进行一次风险巨大的豪赌。

(原文为纪录片《中国》解说词,略加整理)

 编辑/萧文

上一篇:中国故事之拓跋宏(二) 下一篇:中国故事之宇文泰(二) 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11-2015.Kinetika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7001860号-1 特别声明:网站信息仅归民风网所有,未经过同意不得转载或下载图片。 沈阳网站建设 龙兴科技

辽公网安备 2103230221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