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网
民风网
文明史话

中国故事之荀况

文章来源:民风网 更新时间:2024-03-18554

讲中国故事

荀 况

公元前359年初春,秦国在栎(yuè)阳城(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新兴、武屯街道一带)的南门竖起一根木棍。宣称,如果有谁愿意把这根木棍从南门扛到北门,赏十金。

从南门到北门的距离并不远,这么近的路,这么轻的工作,政府竟然愿意花费十金。围观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他们议论纷纷,无人上前。

奖赏迅速升至50金,还是同样的任务,有人站了出来。出乎所有人意料,当他完成任务后,竟然真的拿到了赏金。

一个言而有信、法度严明的政府形象,通过这样一次社会实验,很快树立起来,这成为一个大国崛起的开端。

九十三年后的盛夏,一个名叫荀况的儒家学者来到秦国。此时,秦国已成为战国七雄之首,但“儒者不入秦”的法则依然被默认。荀况是数百年来第一位进入秦国的大儒,儒家学者视他为异类。而荀况不顾声名也要探究的,是天下人共同的疑问。

荀况,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公元前278年,秦军伐楚,占郢(yǐng)(今湖北省江陵县附近),烧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楚国国破。这一天,天空中飞来悲雀无数,遮天蔽日,凄鸣不止。残破的大地上,丢魂失魄的人们脑中只有一个念头:跑!跑向哪里,他们并不知道。这是战国末期。经历多年混战,曾经的战国七雄,强弱正逐渐揭晓。

公元前284年,以燕国联合秦、赵、魏、韩几乎灭齐为标志,昔日秦齐两大强国间的均衡被打破,秦国从此一家独大。面对强秦,七国中领土面积最大的楚国决定放手一搏,却被秦国的六十万大军攻入了都城。郢都被破,无数楚国人流离失所。

这一天,仓皇奔逃的人群中,夹裹着一个疲惫的中年人,他就是荀况。恰好在楚国游学的他,与百姓一同遭遇了战乱,孱(chán)弱的寻况和所有人一样,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活下来。

荀况是赵国人,年少时便学习了《春秋》等儒家经典。在百家争鸣的汹涌思潮中,他选择孔子作为精神导师。来到楚国前,荀况已在齐国的稷下学宫求学、授课十余年。正是因为燕、秦、赵、魏、韩五国的联手伐齐,稷下学宫被迫停摆。无奈之下,荀况选择南下楚国。

然而,不息的战事如影随形,一切如同六年前那场大战的重现。到处都是离乱、伤痛,血色漫无边际。眼睁睁看着楚国这个立足南方数百年的大国被秦国重创,所有人都无能为力。

作为一名稷下学者,荀况非常了解当时各个学派的学说,但它们都不足以解释面前的这些无助与祈求。这些血与火、爱与恨、善与恶。

荀况深受刺激,他反复拷问自己:这一切什么时候才能结束?他一个手无寸铁的书生,又能为结束这一切做点什么?逃亡的路上,荀况决定重回稷下学宫。阅历和判断告诉他,思想依然是最有力、也是他唯一拥有的武器。

与多数固守传统的士人不同,荀况一直有着更开阔的胸怀与视野。他并不排斥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也不偏信儒学先辈的观点。荀况与孟子的性善之说针锋相对,提出了性恶论。

他认为,人不同于禽兽,不在于人之性,而在于人之行。人并不是因为本性中无法避开道德才有道德,而是因为人知道应该具备道德,所以才努力向善。因此,他重视制度,强调规则。要结束世间纷乱,只能靠人的努力,而不是寄希望于天命轮回。

他的想法在当时是很激进的,以至于很多人质疑,他到底是不是一个真正的儒者。而荀况现在有了一个更加激进的想法:他想寻找儒家与其他学派兼容会通的可能性。

重新回到齐国后,荀况很快参与到恢复稷下学宫的工作中。他把楚国文化和游楚心得分享给学生们,同时,他也日夜思考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曾困扰过孔子、孟子等数代儒家学者,那就是:怎样才能让儒学为现实政治所接纳?

而此时的变局,在这个难题上,又附加了一个新的参照。秦国,这个西部小国,为何能以变法崛起,而令其余六国闻风丧胆?“明日入秦。”荀况决定,亲自去秦国看一看。

秦,起家于周王朝最西端的偏远之地,在贫瘠的自然环境与周边各部落的环伺中,艰难求生,终因养马有功,被周王封为附庸,逐渐发展为诸侯国。而现在,秦国铁骑已经遍布各国,攻城掠地,势不可挡。在世人眼里,以法家治国的秦,仍然是一个拒绝礼制、未经开化的虎狼之国,也因此有了“儒者不入秦”的说法。虽然如此,但荀况还是决然地出发了。沿泰山北麓、济水南岸前进,一路西行,风尘漫漫。过了函谷关,就是秦国的领地。

踏上这片强大而陌生的国土,荀况心绪复杂。数十年间,各国无论是王侯公卿,还是普通百姓,没有人能忽视秦国的存在,也没有人能躲过它的巨大阴影。

然而,荀况发现,那些在战争中被降服的人,随后成为秦国子民,他们并没有恨意,反而对秦国抱有认同甚至好感。在这里,土地私有性质下的男耕女织得到鼓励,军功爵位也不再是贵族的特权,而是人人可以争取的社会身份。

荀况观察了一路,他真实地感受到了“法”的力量。百姓淳朴畏法,官员恭俭忠信,政府的行政效率之高超乎想象。秦国的法度,就像他们崇尚的黑色一样,冷静、理性、不容置疑。这一切的源头,就在九十三年前那个徙木立信的地方,幕后主导者是一个名叫商鞅的人。

从一根木头开始,秦国立起政府的权威,荀况深刻感受到了隐藏在法家思想背后的中央集权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秦国的国君和丞相接见了荀况,荀况毫不吝啬地赞美秦国国内安然有序,同时叹服,秦国能够在诸国中胜出,不是幸运,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但荀况也直言不讳,批评秦国只重法制,在严刑约束与利益诱惑面前,民众成了只知耕战的工具,国家成了一部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

荀况提议,要重视道德教化的力量,不要一味信奉武力。但是,踌躇满志的秦国君臣,根本没有将儒家放在眼里。秦王更是直言,儒者无益于治国。

眼前金黄的原野,犹如一席盛宴。荀况心知,对这个意欲称霸天下的国家来说,自己只是一个局外人。

法和儒,真的水火不容吗?荀况有些不甘。酝酿已久的美好设计,以及支撑着他来到秦国的信念和勇气,忽然间消失了。秦国,此刻就像它所秉持的法一样,冰冷无情。

荀况离开秦国不久,秦赵两国会百万大军于山西常平。时人形容这场战役:长平之下,血流成川,沸声若雷。最终,秦军以二十万伤亡的代价打败赵军,并将四十万赵国降军全部活埋。

荀况明白,秦国的政治制度再一次彰显了它的强大威力,同时他也更加清楚,那里不是他能够实现政治主张的国家。

公元前255年,年近花甲的荀况再次来到楚国,并在楚国丞相的提拔下,出任兰陵县令。

距离兰陵(现山东省临沂市下辖兰陵县)西南数百里外的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生活着一个默默无闻的郡小吏。他叫李斯,出身布衣,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在郡里做基层文书。平日里为数不多的娱乐,就是带着儿子,牵着黄狗,去城外打野兔。他就这样活到了三十岁,享受着一个普通人所能拥有的全部安稳与快乐,也承受着一个普通人不得不笑纳的平凡与卑微。空虚的生活,就像石子被抛上天空,缥缈得不知会落向何方。但,也许他生来就是属于天空的,只是需要一个机会。

终于有一天,李斯决定,不再过假装快乐的生活,他要做一个有为的士人。拜师求学,就是改变人生的第一步。在离上蔡不到二百里的一个小村落,一个叫韩非的人刚刚游学归来,正准备再次出发。他是韩国王室公子,拥有李斯不可企及的起点,但他同样不快乐。

韩国是战国七雄当中国力最弱的。而且,韩国挡住了秦国东出的门户,秦国几乎年年向东方发动攻势,韩国屡战屡败。为逃避战乱,韩非只好到这个离韩楚边境不远的小村落避难。

与李斯不同的是,韩非日思夜想的,不是个人的命运,而是如何让韩国由弱变强,摆脱亡国危机。他动身前往兰陵,希望找到救国之方。就这样,李斯和韩非,两个出身完全不同的年轻人,不约而同地拜到荀况门下。

(原文为纪录片《中国》解说词,略加整理)

编辑/萧文

上一篇:中国故事之李斯与韩非 下一篇:中国故事之众 声(二) 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11-2015.Kinetika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7001860号-1 特别声明:网站信息仅归民风网所有,未经过同意不得转载或下载图片。 沈阳网站建设 龙兴科技

辽公网安备 2103230221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