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网
民风网
文明史话

中国故事之赵佶之“赵宋之世”(一)

文章来源:民风网 更新时间:2024-03-16149

讲中国故事

赵佶之“赵宋之世”(一)

经历了朝代剧变的北宋第八位皇帝赵佶,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文明程度极高的时代,不仅有繁华的商业和城市,开先河的社会福利政策,还创造了漂亮的书画,梦幻般的天青色。这决定了后世中国人的审美高度。

深秋的中国北方,已经显出几分萧瑟。发黄的草场,边地慵懒的牛羊。天高云淡,节奏舒缓,人们在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准备。这里是以游牧为主的女真人统治下的五国城。十多年前,女真人建立了一个王朝,并借用此地一条河流的名字,将王朝命名为“金”。

这个从人群深处走来的男人,已经在五国城生活了四年。单从服饰装扮上来看,他跟周围的人没有什么不同,但他的神情举止,分明又透露出游离于此处的气息。

北境之地,生活寒苦,所有人都忙于生存,没有人介意他是谁,他在想什么,他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他叫赵佶,来自千里之外的中原城市开封。那里是一座繁华的都市,他在那里生活了四十五年。但是,他可能再也回不去了。他的人生经历了很多,但此刻,过去岁月里的荣耀、屈辱似乎都已被深深埋在了心底。他竭力想忘记过去,但每每不经意间的回首,就会让他失神。那些来自他家乡的美丽服饰,那些自信而骄傲的神采,都会刺痛他的内心。

年少时,他很喜欢南唐后主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百多年前,李煜为自己写下的这首词,仿佛也是为身处五国城的赵佶而写的。他想念他的故乡,想念那些如梦幻一般美好、但再也无法重来的昨天。

赵佶曾经是北宋的皇帝,后世更熟悉他的庙号——宋徽宗。公元1126年,在他禅位给儿子几个月后,靖康元年的正月,金朝大军南下渡过黄河,直逼北宋的都城开封。经过将近一年的艰难守卫,在冬天来临的时候,金军攻进开封城,他们在城中洗劫了整整三个月。

公元1127年,金人押运了1050辆车的财宝和书籍,准备北返。已成为俘虏的赵佶和儿子宋钦宗赵桓,被要求换上普通百姓的衣服,随大军一同离开京城。

临行那一天,赵佶对着皇宫和祖先宗庙的方向跪拜辞行,伏地后悲恸欲绝,甚至无法起身。

他们一路向北,走走停停,七个月后到了中京,但这还只是他们北行的第一站。赵佶时常会非常沮丧、痛苦,他只有读书。他看了一些历史书,以前他并不喜欢读史,但这时再读,他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在中京时,他写下一篇文章,回顾汉唐历史。他反复说:伟大的帝王要使人民安居乐业,但是,也要注意与北方邻国的关系。这或许就是他对自己帝王生涯的总结和反思。只是,他还有重新来过的机会吗?“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的确,也只有在梦里,才能回到他的“故宫”,他的大宋。

三十多年前,赵佶还不是皇帝,他的封号是端王,当朝皇帝是他的哥哥。

在唐帝国崩溃后,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后世称之为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几十年时间,分裂与战乱不断。赵佶的先祖赵匡胤,则在这场乱局中崛起,建立了宋朝。经历了一百三十多年、六位皇帝的经营之后,端王赵佶生活的宋朝正处在一片欣欣向荣之中。少年时的赵佶几乎没有什么烦恼,他的生活轻快而明亮。

在宋朝,皇子们没有实质性的政治权力和军事职务。他们被赐予充足的俸禄与所有象征性的特权,只管纵情享受生活就好。前提是,他们没有想当皇帝的野心。

赵佶有两位德高望重的老师负责教学,并有四位宦官负责管理。教材中有孔子、孟子的儒家经典,也有法家著作。他的老师也会给他讲授历史,比如秦始皇、隋炀帝的故事,并告诫他,挥霍无度导致亡国。当然,在端王赵佶看来,这些帝王之事与自己毫无关系

他感兴趣的是艺术,对此他有极高的天赋。他的两位叔叔正是这方面的专家,他们在书法与绘画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这是赵佶的榜样。他的人生,大概率就应该像他的叔叔们一样,神游在浪漫的艺术世界里,想象和创造出各种美的事物,尽情挥洒精彩飞扬的一生。

人生永远充满意外。公元1100年,皇帝突然病故,没有子嗣,继承人只能在五位弟弟中产生。皇太后很喜欢赵佶,她力推赵佶继承皇位。

虽然也有大臣提出,端王看上去不是很稳重,但是这样的意见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几乎是在忽然之间,赵佶成了宋朝的第八位皇帝

这彻底改变了赵佶的人生。假如皇位由其他兄弟继承,他就可以继续过去的生活,但既然这个结果无法改变,赵佶想要做个好皇帝。

其实皇位只是命运对他的一次戏弄。在他出生前,父亲宋神宗为让王朝变得更加强大,重用宰相王安石推行新政,史称“熙宁新法”。

从科举考试到平民百姓的差役,改革涉及方方面面。但新政的推行遭遇了巨大阻力,朝中大臣因此分成守旧派和改革派。赵佶刚登上皇位,就定下一个任务:他要改变这样的派系斗争。显然,他低估了其中难度。他太年轻了,也太天真了。

在宋朝,君臣共治国家,不仅是一种政治理想,也形成了一种治理结构。皇帝赵佶看似拥有所有的权力,但他必须先做通大臣的工作。因为这个庞大的文官集团总是有各种方法抵制他,而且,赵佶还不得不面对两派政见不同的大臣,筛选、评估他们相互矛盾的建议。为此,他打算兼用新旧两派的官员,但是双方积怨太深,难以缓和。赵佶很快就感到了厌烦,他决定彻底倒向一边,追随父兄,推行新政。他为自己取了一个新年号——“崇宁”,意思就是崇尚王安石的“熙宁新法”。

也是在崇宁元年的春天,赵佶启用了一个同样支持新法、同样擅长书画、更懂他的大臣,这个人叫蔡京。赵佶很喜欢蔡京,甚至把他们一起在松下抚琴和听琴的场景画了下来。看起来,他们并不像共商国是的君臣,更像是一起吟风弄月的玩伴。

赵佶轻抹慢挑,沉静安宁;蔡京谦卑恭谨,侧耳倾听。在画作上,蔡京题了一首诗:“吟徵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而赵佶则用他独创的瘦金体为这幅画题名《听琴图》,并盖下了“天下一人”的闲章。

“天下一人”是赵佶的内心向往,而蔡京很懂得如何让皇帝拥有天下第一人的感受。在这一点上,他堪称皇帝的知音。不仅仅蔡京懂赵佶,蔡京的儿子也很懂。他对皇帝说:“所谓国君,当以四海为家,太平为娱。岁月能有几何?这样辛劳地度过,还有何意义?”此言深得君心。

赵佶继承的是一个文明程度极高的国家。都城开封,时称东京汴梁,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繁荣的大都市。到了赵佶的时代,东京已经跟数百年后的现代城市几乎没什么两样。街道巷口不再有栅栏,人们可以畅行在京城的各个角落。临街的房子也都去除围墙,成了开门迎客的商铺、酒店、饭馆。商家挂出的广告牌琳琅满目,街边还有做各种生意的小摊贩。

宋朝或许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视商业的朝代,国家的一切经济政策几乎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如何从市场中获取更多的财政收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的稳定,是宋朝君臣共同的治国追求。为此,他们一直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寻求平衡,避免过度扰民。

宽松的政策,带来了市场的兴旺。东京是宋朝最发达的一个商业中心,城内的大酒楼不胜枚举。据记载有“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这些酒楼的消费水平也很高,两人喝酒花费需要数百铜钱。一人独饮,也必须用银制碗碟。可见市民生活的富庶,甚至奢靡。

当然,这里也有一些更亲民的饭店酒楼,菜蔬也很精细。“当街水饭、熬肉、干脯,每个不过十五文。”每到夜晚,街道上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瓦肆勾栏,酒楼茶坊,笙歌不停。沿街都是叫卖声,四处都有人在表演各种奇特的技艺。

唐帝国时期的九小时宵禁政策,此时也松弛下来,甚至名存实亡。“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耍闹去处,通宵不绝。”据说,夜市的喧闹和乐声能传到十余里外。

这样自由与斑斓的场景,身为端王时的赵佶是极其熟悉的。他曾不止一次地流连忘返,沉醉其中。

但当赵佶做了皇帝之后,这一切就停留在了记忆里。他不能再轻易地去到市井了,但他知道,他的臣民们正在安享每一个欢乐的夜晚。

开封城的盎然生机,被一位叫孟元老的人记录下来。就在崇宁二年,孟元老跟随做官的父亲来到都城,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多年。他记下了皇城里的金银彩帛交易,“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他记下了清明时节的出游,“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相互劝酬”。他还记下了元宵节金光灿烂的灯山,临水殿里龙船夺标的比赛,宝津楼上男女艺人的杂技表演,还有天宁节女子舞队骑马归来时的盛况。

很多年后,已身在南宋临安的孟元老回想起这一切,感叹不已,他将自己的十卷书取名为《东京梦华录》。北宋中后期的太平和欢愉,对于所有经历过的人来说,都是一场回味无穷的梦,包括皇帝赵佶。

宋代的饮食,已经发展到了和今天相当接近的程度。煎、炒、烹、炸、煮、炙、烤、蒸,无一不有。特别是中餐里最重要的两项技术“炒”和“炸”。正是因为炉火技术的提升和食用油加热方法的进步,而诞生于这个时代。甚至,宋代还有了送餐服务。深宫里的皇帝,也可以借此享用人间烟火,与民同乐。

但世界永远不止一面,有人锦衣玉食,有人依然饥馑贫困。商业的繁茂,促进了大宋的文明,也因此拉大了社会收入的分化。

赵佶想让普天下的臣民都能分享到一个好皇帝创造的幸福世代。登基两年后,他就开始强力推行一套社会福利政策。要求各州县都建立为穷人看病的安济坊;在全国建立居养院,为那些无法维持生计的老人、孤儿、弃儿提供食品、衣服和住处。他还创建了漏泽园,用来安葬城市里的穷人。

设立这些类似于现代社会中的养老院、孤儿院、残疾人福利院、公立医院、公墓的机构所表达出的对底层百姓的关怀,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是绝无仅有的。

这或许是赵佶作为一个艺术家内心的悲悯。他是个天生敏感的人,对自己治下的山川大地和民间疾苦,他有细致而丰富的情感体察。

但作为帝王,这或许还远远不够。就在他当朝期间,粮价上涨,通货膨胀,导致贫民不断增多。这些更加尖锐的矛盾,他似乎并没有更好的方法应对。尽管如此,年轻的赵佶一直很勤勉。他接手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和最先进的国家,他完全有理由相信,“天下一人”的梦想,定会成真。

(原文为纪录片《中国》解说词,略加整理)

编辑/萧文

上一篇:中国故事之赵佶之“赵宋之世”(二) 下一篇:中国故事之李白与杜甫(二) 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11-2015.Kinetika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7001860号-1 特别声明:网站信息仅归民风网所有,未经过同意不得转载或下载图片。 沈阳网站建设 龙兴科技

辽公网安备 2103230221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