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网
民风网
文明史话

中国故事之众 声(一)

文章来源:民风网 更新时间:2024-03-18209

讲中国故事

众 声(一)

思想在传承中变革,思想在争论中强大。在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国人朝气勃发,许多质朴而深邃的见解,逐渐生根发芽、蓬勃律动,为中国文化注入了长久的自信与从容。

出身平民的墨翟(dí),对机械技术和自然科学怀有异于常人的热爱与钻研。他曾是孔子的信徒,却又渐渐成为儒家的批评者。在墨子这里,儒家华而不实的观念并不利于社会发展,能够广泛应用的精巧器械才更能顺应时代需求。

“在楚国首都,一个人的鼻尖上不慎溅了一点白石灰,那层白石灰薄得就像苍蝇的翅膀一样。这个郢都人特别爱干净,便请石匠用板斧把它削掉。

“石匠笑了笑,便拎起锋利的板斧。只听见一阵板斧声响过后,这个郢都人的白石灰被削得干干净净,而他的鼻子却完好无损。

“宋国的国君听说此事,盛情相邀,请来那个石匠,对他说:也请你照样为我削一次好吗?

“只见石匠又笑了笑,说:大王,我的确是这么削的,但是,能让我这么削的那个人已经死了很久啦。”

“什么意思?”“什么意思啊……”

这是一个寓言,是庄子路过他的好朋友惠施的墓前时讲的,被众人口口相传。在那个时代,人们喜欢用寓言表达思想,众声喧哗。

他叫墨翟。众声当中,他的声音很响。

墨翟出身平民,做过牧童,学过木匠,对机械技术和自然科学怀有异于常人的热爱与钻研。他的著作中有专业性极强的实用技术与策略,有器械的制作技艺,也有攻击与防守的战场组织布局。墨翟做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小孔成像实验,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光学原理:光在同一种介质里沿直线传播。

他对自然科学有着同时代人罕见的精神认知,他的抽象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与他探索的力学、声学和数学知识一起被记载下来,开启了中国最早的科技理性。而墨翟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

墨翟曾求学于儒家,是孔子的信徒,但渐渐地,他开始成为儒家的批评者,认为儒家的观念华而不实,尤其是一些繁文缛节,非常不利于社会发展。

之后,他自立门户,在各地聚众讲学,抨击诸侯国的暴政,并将自己的技术、经验传授给学生,大批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开始狂热追随他。

墨翟门下是一个纪律严明、苦行僧一般的组织,人称墨家。

公元前440年夏天,正在讲学的墨翟忽然听到一个消息:楚国要对宋国发动战争。

在战事频频的年月,这并不算太特别的事情,但墨翟立刻做了两件事:第一,派300精壮弟子前去宋国协助守城;第二,自己动身,前往楚国。

墨翟昼夜兼程走了十天,来到楚国国都,劝说楚王放弃攻打弱小的宋国。楚王表示,那不可能。因为当世最有名的工匠鲁班,已经为他造好了可以凌空而立的云梯,那是前所未有的攻城利器。墨翟却自信地说:我有破解云梯之法。

楚王自然不会轻易相信,于是,墨翟提议和鲁班模拟攻守战阵。此时的战争已发展到类机械化时代,成败的关键不在于士兵多寡,而在于谁掌握更强大、更先进的器械。

鲁班发明过很多建筑工具和军械兵器,以心灵手巧名动天下,楚王也因此而觉得胜算在握。结果,鲁班进攻了九次,被墨翟击破了九次。

最后,鲁班盯着墨翟说:我懂得怎么赢你,可我不说。墨翟明白,鲁班的意思是要杀了他。他毫不畏惧地回应:我的弟子已经手持墨家制造的器械,在宋国的都城严阵以待。即便杀了我,你也无法取胜。

墨翟的才智、态度和毋庸置疑的信念,浇灭了楚王心中的战火。最终,楚王放弃了攻宋的想法,一场箭在弦上的战争被墨翟化解。

墨翟与宋国毫无利害关系,宋国也没有请他帮忙,但他仍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从中斡旋。

墨翟提倡“非攻”,反对一切战争。他信奉“兼爱”,不分远近亲疏,不分贵贱,不分地域国别,对所有人都施以平等的爱,这便是兼爱。

从楚国回乡,途经宋国时,天下起滂沱大雨。墨翟想到巷子里去避雨,守巷口的人却把他赶走了。没有人知道,这个人刚刚为宋国解除了一次强大的威胁。

墨翟不以为意,回到雨中,踩着草鞋踽踽独行。这便是墨家精神,以天下为己任,不计个人得失,为正义,为苍生,赴汤蹈火,死不回头。

当墨翟告别这个世界后,遍布各国的墨家弟子把他的学说推向巅峰。越来越壮大的墨家,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者。

很多年以后。墨家的“兼爱”与“非攻”并没有阻挡天下的纷争,接连而至的战火把中国带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战国。

战国的仗打了一百多年后,一个新的思想家登场了,他叫孟轲(孟子),儒家的继承者。

孟轲是战国时代的邹国人,距离孔子家乡鲁国不远,用他的话说,就是“近圣人之居”。与孔子一样,孟轲也是幼年丧父,身世坎坷。学成之后,他选择一边教书,一边游历,坚定不移地捍卫和发扬儒家学说。与孔子周游列国时相比,一切如此相似,一切却又大不相同。

孟轲行之所至,是随处可见的战争废墟;孟轲目之所睹,是毫无节制的征战杀伐。他听到无数苦难的声音,与心跳声交叠在一起,填满胸膛。

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历史上第一个大分裂时期。周王室名存实亡,经过旷日持久的争霸和兼并,春秋初期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只剩下二十多个,其中实力最强的有七国——韩、赵、魏、齐、楚、燕、秦,“战国七雄”的格局逐渐形成。

孟轲已经年过四十,他将旅途中最重要的一站选在了齐国。吸引他的,是一个叫稷下学宫的地方。那是齐国国君下令在临淄建立的一所高规格的学院,广招天下士人。“稷”是临淄的一座城门,稷下学宫由此得名。

乱世让很多人流离失所,却也给了知识分子一展才智的舞台。为壮大实力,各国打破贵族政治体制,敞开大门,延揽人才。

稷下学宫,就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讲学议政之所,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官方主办,却由民间学者主持的高等学府。知识界的领袖云集在此,纷纷登台。宽松的氛围,让各种不同的思想都得以自由抒发。那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年代,人人都想发出自己的声音。后人为它起了个名字——百家争鸣,稷下学宫成了百家争鸣的中心。

尽管社稷崩塌、政局动荡,但每一个拥有情怀和抱负的人都并不沮丧。他们为理想而生,为信仰而奔走天下。孟轲很快意识到,在这里,一个人若不大声疾呼,就没有人能听到他的见解。

与儒家争鸣的对手中,以墨家和道家杨朱学派的势力最大。两派相互攻击,但影响都很大,以至于孟轲感慨道: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

当然,他不会站在任何一边。很快,孟轲就想好了批驳他们并且宣扬儒家学说的方式。

稷下学宫的庭院里,辩论随时都会发生。焦点问题往往就是两个:该怎样治国?该怎样做人?

诸子百家为无道的天下开出了各自的药方。儒家倡导仁爱,墨家信奉兼爱。

儒家所倡导的仁爱,是一种建立在血缘亲情基础上的爱,分亲疏、远近,并以此建立社会秩序,实现天下大同。而墨家信奉的兼爱,则要求视人如己、爱人如己,国与国、人与人都应该用平等无私的爱去照亮彼此。

在辩论场上,只有金刚怒目的讲演和振聋发聩的语句才有可能被人记住,孟轲要让儒家的声音成为洪钟大吕。

孟轲和人们记忆中中庸迂腐的儒者没有一点相似。他阳刚自信,话锋犀利,到了稷下学宫没多久,就以好辩而声名鹊起。不出所料,他对杨朱墨家的大声批评一鸣惊人。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乃禽兽也。”

尽管儒家和墨家唇枪舌剑、交锋不断,但二者都有坚定的目标和追求,也都有明确的原则和底线。在那个道义不常被人提起的时代,这样的坚持弥足珍贵。

孟轲言辞激烈,只是为了传播一个平和温暖的理想。他将孔子的一个“仁”字发展成切实可行的政治方法——“仁政”,主张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仁心治理国家。他认为,执政者应该亲民,与民同乐。唯有得民心,才有可能得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战国风云下,孟轲的理念如此稀有珍贵,但显然又那么不合时宜。所以,尽管在稷下学宫获得了一些声望,当政者齐威王却并没有起用他。

孟轲决定离开齐国,为心中的理想寻求安放之地。

为了让自己的观点被更多人听见,这个时代的人们选择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思想,其中有一个人故事讲得最好。

一天,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他变成一只蝴蝶。醒来后,他分不清究竟是自己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成了自己。他的名字叫庄周。

庄周年轻时曾担任宋国的漆园小吏,后来,宋康王发动宫廷政变,逐兄篡位,他便打消从政的念头,辞去职务,回乡靠编织草鞋为生。一个原本籍籍无名的乡野村夫,在天地中,窥见了自然的奥秘。

春秋时期,老子的追随者创立道家,他们用“道”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构成和变化。庄周自成一派,成为道家的重要代表。他思想中的智慧与机锋,他用意象构建的哲学世界,让中国人用成百上千年的时间去猜测、领悟以及误解。

庄周大概是最喜欢鱼的哲学家,他常常钓鱼、吃鱼,也常想象自己就是一条鱼,自由自在地游走于天地之间。庄周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没钱了他就去卖草鞋,肚子饿了他就去钓鱼。身无长物,却逍遥快乐。他西游魏,东游鲁,南游楚,北游赵。飞扬无边的想象力,让他写出了独一无二的文章,鸟兽虫鱼都被他讲成了故事。那是一个无拘无束的、有趣的灵魂。

一天,庄周来到魏国,看望老朋友惠施。此时,惠施刚做了魏国的国相,有人对他说,庄周也是来谋取相位的。惠施吓了一跳,忙派人搜捕庄周,搜了三天三夜,庄周却突然出现在他面前,他给老朋友讲了个故事。

“南方有种鸟,叫鹓鶵(yuān chú),你知道吗?这种鸟儿,不是梧桐树就不栖息,不是竹子所结的果实就不吃,不是甘泉就不饮。它从南海飞往北海时,路上遇到一只猫头鹰,嘴里叼了只腐烂的老鼠。猫头鹰以为鹓鶵是来抢食的,就对着鹓鶵大叫一声:吓!现在,你也要为了你那魏国的相位,来吓唬我吗?”

惠施无言以对。即便如此,庄周仍然把惠施当作最好的朋友。这就是庄周,一个喜欢用寓言表达对世界看法的哲人。庄周从未造访稷下学宫,也从不参与公开场合的口舌之争。

不过,他很喜欢与惠施辩论。有一天,庄周和惠施来到濠水边。“你看河里的鱼游得很从容,它们真是快乐呀!”“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他们快乐?”“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我不是你,确实不能说了解你,但你也不是鱼,那你也一定不了解鱼的快乐。”“你一开始就问我,是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那说明你已经默认了,我知道鱼是快乐的。”

庄周喜欢辩论,但他却认为,辩论的最高境界就是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说,继承老子衣钵的庄周,推崇人与人之间平淡、质朴的关系。他说:君子之交淡如水。老子说过:上善若水。庄周同样喜欢水的虚静、恬淡。山水之间,他畅想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逍遥游。

(原文为纪录片《中国》解说词,略加整理)

 编辑/萧文

上一篇:中国故事之众 声(二) 下一篇:中国故事之双星闪耀(二) 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11-2015.Kinetika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7001860号-1 特别声明:网站信息仅归民风网所有,未经过同意不得转载或下载图片。 沈阳网站建设 龙兴科技

辽公网安备 21032302210387号